“我想的最多的,就是这个方案是不是最优的,是不是最省的,还有没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做这一切,只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的本职工作。”
刘荣,37岁,中铁大桥局六公司副总工程师,年纪不大,施工经验却很丰富,先后参加了沪蓉高速太湖特大桥、赣江杨梅渡特大桥、漳州九龙江郭坑大桥、芜湖沿江高速YJ-01标、六潜高速QY-04标、津秦客专项目等大大小小十几个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其间,他优化了多少个技术方案,节约了多少资金,为企业创造了多少效益,已经记不清了。这么多年来,他坚持的工作原则一直没有改变:将技术与管理进行完美结合,让每一分钱都花得值得。就这么一个简单的理由,让他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求解,寻找破局的最佳方案。
每一种历练,都是一种成长
2010年初春,长江之上的第八座桥——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悄然开建。这是一座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大桥,造型优美独特、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高,为世界首座最大跨度三塔四跨悬索桥。
这是六公司参建的首座真正意义上的长江大桥,该桥1号塔和汉阳岸锚碇施工由六公司承建,刘荣几乎没有什么悬念地成为六公司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项目部的总工。
“是艰苦的环境让我逐步成长起来。”刘荣的起点并不高,他毕业于武汉铁路桥梁学校,上班后,被分配到当时的船管处沪蓉高速公路太湖特大桥项目部的测量组,然后是施工设计组,最后从事现场技术管理。“什么都干过,比如我工作几年后,成为项目总工了,还亲自做试验,接触的东西多了,经验自然也就丰富了。”对于曾经的历练,刘荣非常珍惜。
“我刚上班那会儿,技术人员的工作范围比现在更复杂,像钢围堰、混凝土围堰、挂篮、托架、龙门吊等等,大临施工中的一些模板,都是由我们自行设计的。我们既是施工方,也是设计方,所以现场的很多数据直接反馈到我这里,也因此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对哪些结构需要承受多大的力,心里都很清楚。”特殊的历练方式,使刘荣练就了过硬的本领,同时也加深了技术与管理紧密结合的理解。
由于参建了多个造价低、盈利少的项目,成本始终被刘荣放在首位。“那时好难的,我们接一个项目不容易,利润又很薄,大家总想着怎么才能更节约一些,多创造点效益。”入职的第一步,他迈得很扎实,首次参加沪蓉高速太湖特大桥的建设,他就参与了承台、墩身模板及龙门吊拼装、盖梁钢销法等方案的设计。由于表现出色,到了施工中期,全桥的下部结构施工就由他全面负责了。他不负厚望,与其他同志团结协作,顺利地完成了12个水中承台在汛期前出水的目标,为全桥顺利通车奠定了基础。这种最为基础,看上去甚至有些枯燥的历练,却使他逐渐领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并在日后的工程建设中,展示了令人赞叹的作为。
所谓创新,就是换一种思路
“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模式,要经常变换思路,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也许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2008年岁末,津秦客专上马,六公司承建该线丰南跨京山铁路特大桥中的一段,包含11.552公里的桥梁下部结构施工以及对应的桥面系、轨道板和764孔箱梁制架工程。这是六公司迄今承接的战线最长、造价最高的综合性高铁工程。原本4年的工期压缩为2年,工期紧,要加快施工进度,不得不在冬季施工。这时,梁场大临施工不可避免地要解决北方冻土处理的问题。唐山地区地面平均冻土深度在0.6米左右,如果地表处理不当,来年春暖花开,冻土解冻之时,会有较大的下沉隐患。一般的解决方法要开挖冻土部分,再采用毛渣石进行换填压实,这样会使材料使用量加大,工作量增加,成本随之增大。作为总工,刘荣是如何应对的呢?
“经过实地勘测,我认为我们的地质情况还是不错的,所以,我结合现场实际地质条件,对梁场的整体布局提出合理化建议,组织设计了梁场大临施工方案、优化下部结构施工方案。应该说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在梁场地基处理上,产生的效益显著。”对于津秦客专中的技术方案优化,刘荣如是回忆。在丰南梁场地基处理上,他将六公司以往在梁场地基处理中的经验与实际地质条件进行结合,建立了整体计算模型,采用“预留可控的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模式对横移滑道、500吨提梁机轨道的管桩进行了优化设计。
当时,他计算经优化后的方案在箱梁横移、提梁机提梁的运行后,基础累计沉降量应为5毫米左右。最终,实践证明实际情与他的计算结果一致。此项方案,大幅减少了地基处理工程量,将原定的7000多根管桩减至3000多根,减少临时设施投资约400多万元。不仅如此,该方案还加快了施工进度,缩短了梁场地基处理工期,使工程投资及施工进度产生双赢的效果,并对今后大型客运专线900吨梁场的大临方案优化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由于对施工过程控制到位,六公司津秦项目部施工的2952根主体桩基优良率为99.7%,单墩台最大累计沉降量为6毫米,为桥面无砟轨道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该部箱梁预制工艺及技术也走在全线前列,其箱梁预制中采用的带线定位、钢筋绑扎定位及点焊定位三者结合的方案,使预留钢筋线形顺直,固定牢靠,定位精准。定制的桥面整平提浆机加定位钢模和精准精量方案,使梁面标高和平整度满足规范要求,减少了轨道板系统对施工前的打磨和修整,为无砟轨道施工打下了良好基础。津秦客专公司曾多次组织全线参建单位到六公司丰南梁场观摩学习和技术研讨,并在全线推广该部箱梁预制施工方案和质量控制措施的经验。丰南梁场被津秦客专公司评为全线首批“标准化样板梁场”。
尽管之前参建的工程都不算大,造价也不是很高,但这些短、平、快的施工经历,使刘荣因此有机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桥梁建设,也是在这些不起眼的工程中,他完成了蜕变过程,最终化茧成蝶。2002年,参加工作五年后,他首次在赣江杨梅渡特大桥的建设中,担任副总工程师一职。舞台更大了,责任更重了,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了。当时,电脑还未完全普及,喜欢钻研,善于学习的他,已经在尝试利用高科技产品为自己服务了。通过摸索,他掌握了工程分析软件的要领并成功运用到实践中。利用SAP2000、Analsis、Midas等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复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独立主持设计了各种类型的模板、现浇支架、大型混凝土沉井、混凝土围堰、钢围堰、钢板桩围堰、大型0号块托架、菱形挂篮、桁架挂篮、龙门吊等结构,均取得良好效果,达到临时结构用料省、安全可靠等目的。
2004年,在芜湖沿江高速YJ-01标漳河特大桥的建设中,刘荣的挂篮优化方案以及他的软件建模分析,再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漳河特大桥主桥为九跨连续箱梁,根据工期要求八个主墩均需投入一对挂篮,全桥挂篮共需八对。通过优化挂篮结构,他采用二次走行挂篮的方案,将挂篮自重比控制在0.29,而常规挂篮的自重比为0.34,这样做下来,每套挂篮节约13吨钢材,此项累计可节约钢材104吨。由于他使用SAP2000软件自行对主桥九跨连续箱梁建模分析,并组织人员对主桥施工过程进行监控,确保主桥线型,最终,全桥18个合拢误差均小于1.5厘米。
尽管每一次都很忐忑,但我很有信心
尽管起步晚,经验少,资源不足,但六公司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项目部一路领先。从2011年1月24日第一根钻孔桩施工开始,项目部仅用56天,完成了一号墩44根直径2米的钻孔桩施工,创造了在长江上平均1.27天成孔一根桩的最高纪录,质量、安全、进度、环保、文明施工均位居参建单位前列。项目部在武汉市2011年6月份 “四比一创”劳动竞赛活动中,荣获“优胜单位”荣誉称号;在大桥局指挥部2011年“第一战役劳动竞赛”中荣获“优胜单位”,并获流动红旗。“我们准备得确实很充分,对周边的环境、地质、水文状况等,都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和了解,应该说,还没开工,我们都已心中有数。”对于成绩,刘荣如是回应。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是大桥局首个家门口BT工程,是窗口工程、是形象工程,又是六公司在长江上干的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大型桥梁,干不好就会砸了大桥局的牌子、砸了六公司的牌子。“压力很大,经常睡不着觉,脑子总是在想问题,想着方案是不是周全了,预案有没有缺陷,施工中会出现哪些状况,如何规避等等。”1号墩的桩基施工,在刘荣与其他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原施工组织设计中的钻孔桩平台、双壁钢围堰被优化为筑岛施工、钢板桩围堰施工,共节约钢平台用量约512吨,节约钢护筒800吨。当时,仅仅1号塔基础施工方案,他们就做了8个,为的就是优中选优。
“我认为质量与进度之间并不冲突,也并不矛盾。把一个方案做好了,既省时,又省力,还省钱。1号墩的桩基础有44根,深达75米,全部是水中桩。现在,经过检测,全部为I类桩。”在技术上,刘荣一直坚持顺势而为的理念,他认为技术在很多时候就是把握机遇,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项目部抓住枯水期黄金施工季节,钢平台得以实现由水中施工变陆地施工,钢护筒也因此由原方案的30米,缩短为9米,施工难度小了,施工风险也随之降低,工期也缩短了近120天。
“施工中,有些环节是很关键的,不能出现任何的失误,否则,就是毁灭性的错误。换言之,我们错不起,也不能出错。”家门口工程、形象工程、品牌工程,种种责任和压力像一座座大山,让刘荣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经常处于一种焦虑之中。“但是,我还是很有信心的,只要我们按工艺和规范执行,没有问题,我们都计算过的。”刘荣如是说。
2011年6月21日,经过项目部120余名参建者历时60小时的奋战,当晚23时整,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1号墩承台钢板桩围堰成功封底,钢板桩围堰长70米,宽30米,高28米,共浇筑混凝土约5400立方米。该承台外型呈哑铃形,采用垂直导管法水下混凝土浇筑施工,具有尺寸大、浇筑量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必须一次性浇筑成功。当时,1号墩围堰封底浇筑时,大桥局指挥部的一位领导问刘荣,“你有几成把握?”“六、七成吧”,刘荣老老实实地回答。像这样在江水中一次性浇筑1400到1500平方米面积的水下封底,大桥局所做过的工程都不多见,不可测的因素太多。因为钢板桩围堰系柔性结构,不可控的外在因素多,如水流冲刷、船舶或吊物撞击等等,一个小小的意外,都有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错误。但是,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目前1号塔承台施工已近尾声,风险被有效化解了。
“技术方案必须要考虑周全,尽可能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来,施工现场,如何实现人、机、料、法、环的有机结合,怎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证方案的经济性、适用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可实施性,要充分与管理结合起来,因为,没有纯粹的技术,也没有纯粹的管理。作为一名项目总工,我的职责,就是在各种问题面前,求解出最好的答案。”对于取得的成绩,刘荣显得轻松而淡然。他在不断求解中一路走来,用忠诚和敬业诠释着对职责的理解,挥洒下一路的汗水,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先后荣获公司“十佳职工“、”先进生产者”、“青年岗位能手”、“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以及大桥局集团“劳动模范”、中国中铁“优秀青年项目总工”等荣誉称号。
上一篇:
下一篇: